中医理论中的阴虚阳虚是两种常见的体质失衡状态,反映了人体阴阳能量的失调。阴虚指阴液不足导致虚热内生,阳虚则指阳气虚弱引发功能减退。两者本质均为阴阳失衡,但表现与调理方向截然不同。
阴虚多因久病耗损、熬夜过度或热病伤阴所致,典型表现为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舌红少苔。阴主静、主润,阴不足则无法制约阳气,形成虚火。调理以滋阴降火为主,常用药物如六味地黄丸、麦冬、百合。阳虚则多由先天不足、久居寒湿或过食生冷引起,常见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小便清长、舌淡胖嫩。阳主动、主温煦,阳不足则推动力弱,代谢减缓。调理需温补阳气,代表方剂如金匮肾气丸、附子、肉桂。
辨别阴虚阳虚需结合整体症状,避免混淆。阴虚者慎用温燥药以防伤阴,阳虚者忌寒凉以免加重虚寒。现代人常见阴阳两虚,需专业医师辨证施治。饮食起居需配合调理,阴虚者宜清淡滋润,阳虚者宜温补避寒。自行判断易误诊,中药使用需严格遵循剂量与配伍禁忌。长期症状未改善或出现复杂证候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