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和阴虚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两种体质状态,分别代表人体阴阳失衡的不同表现。阳虚指体内阳气不足,阴气相对偏盛;阴虚则是阴液亏虚,阳气相对亢盛。两者均属于虚证范畴,但病理机制和症状表现截然不同。
阳虚主要表现为畏寒怕冷、四肢不温、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小便清长、大便溏薄等。由于阳气具有温煦和推动功能,阳气不足时,机体代谢减缓,产热不足,导致寒象明显。常见诱因包括先天禀赋不足、久病耗伤、过度劳累或贪凉饮冷。调理以温补阳气为主,常用药物如附子、肉桂,食疗可选用羊肉、生姜等温性食物。阴虚则多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多梦、舌红少苔等。阴液不足无法制约阳气,形成虚火内扰。长期熬夜、情绪焦虑、辛辣饮食易耗伤阴津。治疗需滋阴降火,常用药材如生地、麦冬,饮食建议多食银耳、百合等甘凉之品。
辨别阳虚与阴虚需结合具体症状,避免混淆。阳虚者不宜过食寒凉,以免加重阳气损耗;阴虚者需忌辛辣燥热,防止阴液进一步亏损。两者均需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部分人群可能阴阳两虚,需专业中医师辨证施治,不可自行盲目进补。日常调养应顺应自然,保持情绪稳定,逐步改善体质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