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炒制与否需根据具体用途决定。生茯苓与炒茯苓各有优势,生茯苓利水渗湿效果更佳,炒茯苓健脾作用更强。传统炮制方法中,炒制可改变药性,临床需结合病症特点选择。
生茯苓直接切片晾干,保留了较多活性成分,尤其适合水肿、小便不利等水湿停滞症状。其多糖类物质和三萜类化合物能直接调节肾脏功能,促进水分代谢。炒茯苓经过麸皮拌炒后,药性更温和,减少了对胃肠道的刺激,更适合脾虚湿盛引起的食欲不振、大便溏稀。高温处理会部分分解茯苓酸,但增强了淀粉类成分的糊化,更易被消化吸收。现代炒制后茯苓的健脾相关成分如茯苓聚糖的释放率提高约15%。
使用茯苓需注意体质差异。阴虚火旺者慎用炒茯苓,避免温燥伤阴;肾功能不全者应控制生茯苓用量,防止利尿过度。生茯苓煎煮时间需超过30分钟以充分提取有效成分,炒茯苓可缩短至20分钟。储存时均需防潮,炒茯苓因淀粉糊化更易霉变,建议密封冷藏。孕妇使用前应咨询中医师,避免配伍禁忌。临床报道显示,过量服用生茯苓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每日用量建议不超过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