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经络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指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的通路网络。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构成,经脉为主干,络脉为分支,共同形成遍布全身的立体网络结构,具有调节生理功能、传导感应、抗御病邪的作用。这一概念源于中国古代医家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与实践总结,与现代解剖学中的血管神经分布既有区别又存在部分对应关系。
经络系统包含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及无数细小的孙络、浮络。十二正经分别连接心、肝、脾、肺等脏腑,形成如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等特定循行路线;奇经八脉则具有统率、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其中任督二脉尤为重要。中医认为气血在经络中循环流注,昼夜不息,维持生命活动。当经络受阻时会出现疼痛、麻木或脏腑功能失调,通过针灸、推拿刺激特定穴位可疏通经络、恢复平衡。现代研究显示经络传导具有低电阻、高导声等生物物理学特性,但其实质仍待进一步探索。
理解经络需注意其与解剖实体的区别。经络功能体现为生命活动的整体联系,不能简单等同于神经或淋巴系统。临床运用时应结合个体体质差异,避免机械套用经络图谱。孕妇、出血体质者等特殊人群需谨慎选择经络调理方法。传统理论强调通则不痛,但现代医疗需排除器质性病变后再考虑经络调理。随着多学科研究的深入,经络理论正在与现代医学产生新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