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痪的并发症包括压疮、深静脉血栓形成、泌尿系统感染、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具体分析如下:
1.压疮:长期卧床导致局部皮肤持续受压,血液循环受阻,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坏死。常见于骶尾部、足跟等骨突部位。初期表现为皮肤红肿,逐渐发展为溃疡甚至感染。预防需定期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减压垫减少压力。
2.深静脉血栓形成:肢体活动减少使血流缓慢,血液黏稠度增高易形成血栓。下肢静脉多见,表现为肿胀、疼痛。血栓脱落可能导致肺栓塞,危及生命。早期活动、穿戴弹力袜或药物抗凝可降低风险。
3.泌尿系统感染:瘫痪患者常伴随排尿功能障碍,尿液滞留易滋生细菌。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发热。导尿操作不规范或长期留置导尿管会增加感染概率。保持会阴清洁、定时排尿或间歇导尿有助于预防。
4.肌肉萎缩:神经支配缺失导致肌肉无法自主收缩,营养供应不足使肌纤维逐渐退化。表现为肢体变细、力量丧失。被动关节活动、电刺激或针灸可延缓进程,但完全恢复较困难。
5.关节挛缩:长期制动使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僵硬,活动范围受限。常见于踝、膝等大关节。早期康复训练如牵拉、按摩可减轻挛缩程度,避免畸形影响功能。
日常护理需密切观察皮肤变化,鼓励适当被动运动,定期检查导尿管状态,避免长时间同一姿势卧床。饮食宜清淡高纤维,预防便秘加重不适。康复计划应个体化调整,兼顾生理与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