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是中医学中对外感热病的统称,属于外感疾病的初期阶段,主要因感受风寒邪气所致。这一概念源自《伤寒论》,是六经病证的首位,以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为主要表现。太阳病反映了人体正气与外来邪气在体表的抗争,其病位在表,病情相对较轻,但若失治误治可能向内传变。
太阳病的核心病机为风寒袭表,导致营卫失调。风寒邪气从皮毛或口鼻侵入,卫阳被遏,正邪交争于体表,故见恶寒发热。头为诸阳之会,风寒束表,经气不利,故头项强痛。脉浮为邪在表的表现。根据患者体质与感邪轻重,太阳病可分为伤寒与中风两类。伤寒表现为无汗、脉紧,中风则有汗、脉缓。治疗以解表散邪为主,伤寒用麻黄汤发汗解表,中风选桂枝汤调和营卫。若表邪未解而入里化热,可见烦躁、口渴等,需用大青龙汤表里双解。太阳病传变迅速,可能发展为阳明病或少阳病,故需及时干预。
太阳病需与温病初期鉴别,后者发热重恶寒轻,口渴脉数。治疗期间禁用攻下法,以免引邪入里。发汗需适度,过汗伤阳,不及则邪不去。服药后宜避风保暖,辅以热粥助药力。体弱患者需谨慎使用峻汗剂,防止亡阳之变。若出现高热不退、神昏谵语等,提示邪已入里,需调整治法。饮食宜清淡,忌生冷油腻,保持充足休息有助于正气恢复。太阳病虽属表证,但涉及整体机能状态,需结合舌脉全面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