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痞病是中医术语,指以胃脘部胀满、堵塞感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属于脾胃病范畴。其特点为患者自觉胃部闷胀不适,但触摸无硬块,多因脾胃功能失调、气机阻滞所致。中医认为该病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外邪侵袭等因素密切相关,需通过辨证施治调理。
胃痞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情志抑郁或恼怒可导致肝气犯胃,使胃气壅滞;长期过食生冷、油腻或暴饮暴食会损伤脾胃,运化失职而生湿浊;外感寒邪或湿热之邪也可能直接阻滞中焦气机。临床常见证型包括肝胃不和、脾胃虚弱、湿热中阻等,表现为胀满、嗳气、纳差或伴有隐痛。治疗上以调和脾胃、疏通气机为主,如半夏泻心汤、香砂六君子汤等方剂常被选用,针灸取穴中脘、足三里等也有助缓解症状。
日常调护对胃痞病康复至关重要。饮食需定时定量,避免辛辣刺激或难消化食物,保持情绪舒畅以减少肝气郁结。适当运动如八段锦、散步可促进气血运行,但需避免过度劳累。若症状长期未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不可自行滥用消导药物。中医强调治未病,规律作息与合理饮食是预防胃痞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