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痞病是中医术语,指以胃脘部胀满、痞塞不通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属于脾胃病范畴。该病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或外邪侵袭导致中焦气机阻滞,表现为胃部闷胀、按压无痛但自觉不适,常伴有嗳气、食欲不振等症状。
胃痞病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两者协调则气机通畅。若饮食过量、嗜食生冷或辛辣,易损伤脾胃;长期忧思恼怒会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外感寒湿或湿热之邪也可能阻滞中焦。这些因素均可能引发胃脘痞满,严重时可能发展为胃痛或呕吐。现代医学中,胃痞病可能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疾病相关,但中医更强调整体辨证,分为气滞型、湿热型、虚寒型等,需结合舌脉特征进行个体化调理。
调理胃痞病需注意饮食清淡,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饥饿,少食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情志调节同样重要,保持情绪平稳有助于肝气疏泄,避免气机郁滞。若症状长期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中药治疗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如气滞者可选用柴胡疏肝散,虚寒者可用理中汤,切勿自行用药。适当运动如散步、八段锦等能促进脾胃运化,但避免饭后立即剧烈活动。日常可按摩中脘、足三里等穴位辅助缓解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