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热病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肝脾肿大、贫血、消瘦乏力、皮肤色素沉着。具体分析如下:
1.长期不规则发热:黑热病早期症状以反复发热为主,体温可高达39-40℃,每日波动较大,发热期持续数周后可能短暂缓解,但易反复发作。发热时多伴有畏寒但少有寒战,退热时出汗不明显。部分病例呈现双峰热型,即24小时内出现两次体温高峰。这种发热对抗生素治疗无效,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2.肝脾肿大:病程进展后约95%病例出现脾脏肿大,质地逐渐变硬,严重者脾脏可超过脐水平线。肝脏肿大程度较轻,多伴随脾肿大出现,触诊可见肋下2-4cm。肿大的脾脏可能压迫周围器官,导致腹胀、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肝脾肿大程度与病程长短呈正相关,是判断病情的重要体征。
3.贫血:由于病原体破坏骨髓造血功能及脾功能亢进,患者出现进行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心悸。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血红蛋白可降至60-80g/L。红细胞计数减少伴随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形成全血细胞减少。贫血程度与感染持续时间相关,严重者可出现贫血性心脏病。
4.消瘦乏力:慢性消耗导致体重明显下降,数月内可减轻原体重的20%-30%。患者肌肉萎缩,皮下脂肪减少,呈现恶病质状态。乏力感显著,日常活动受限,严重时卧床不起。营养不良与代谢紊乱形成恶性循环,部分病例伴随低蛋白血症引起的下肢水肿。
5.皮肤色素沉着:晚期患者面部、手部等暴露部位出现灰黑色色素沉着,尤以前额、颧骨及颈部明显。皮肤干燥粗糙,可能伴有脱屑。色素沉着机制与肾上腺功能抑制有关,在疾病治愈后仍可能持续数月。少数病例出现皮肤结节或丘疹,压之褪色。
黑热病确诊需结合流行病学史与实验室检查,早期症状易与其他发热性疾病混淆。出现不明原因长期发热伴脾肿大时,应及时进行骨髓穿刺等检测。治疗期间需监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预防继发感染。恢复期应注意营养补充,定期复查以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