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韧带损伤可通过体格检查评估关节稳定性与压痛范围、影像学检查如核磁共振显示韧带结构、关节造影观察造影剂渗漏情况、关节镜检查直接观察韧带形态、结合病史与受伤机制综合判断。具体分析如下:
1.体格检查评估关节稳定性与压痛范围:通过特定手法测试腕关节活动度,如尺偏或桡偏时出现异常松动感,提示韧带松弛或断裂。触诊可定位压痛最明显区域,尺侧腕关节压痛多与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相关,桡侧压痛可能涉及桡腕韧带。
2.影像学检查如核磁共振显示韧带结构:核磁共振能清晰呈现韧带层次,完全断裂表现为纤维连续性中断,部分损伤可见信号增高或增厚。冠状位图像对尺桡侧韧带显示更佳,轴位有助于判断背掌侧韧带损伤程度。
3.关节造影观察造影剂渗漏情况:向关节腔注入造影剂后,若造影剂从正常腔隙外溢至周围组织,提示韧带撕裂导致关节囊破裂。动态造影可捕捉腕骨间异常活动,辅助判断韧带功能丧失程度。
4.关节镜检查直接观察韧带形态:通过微小切口置入内窥镜,直观检查韧带色泽、张力及附着点。完全断裂可见断端回缩或纤维紊乱,部分损伤表现为局部充血或纤维分层,同时可评估合并的软骨损伤。
5.结合病史与受伤机制综合判断:急性扭伤多伴随明确外力方向,如背伸位撑地易损伤掌侧韧带;慢性劳损常表现为重复动作后疼痛加重。病史能帮助区分创伤性损伤与退变性病变。
急性期需限制腕部活动,避免加重损伤。恢复期逐步进行无痛范围内的屈伸训练,防止关节僵硬。穿戴护具时注意松紧度,过紧可能影响血液循环。疼痛持续超过两周或反复发作应复查影像。日常避免单侧手腕长期负重,预防慢性劳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