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通常在5岁左右能够完全控制排尿,不再尿床。但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儿童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甚至延续到7-8岁。这与神经系统的发育、膀胱控制能力以及睡眠觉醒机制的成熟密切相关。
尿床在医学上称为夜间遗尿,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原发性遗尿指从未建立过夜间控尿能力,多与遗传、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或膀胱容量较小有关。继发性遗尿则可能由心理压力、泌尿系统感染或糖尿病等疾病引发。多数情况下,5岁以下儿童的尿床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无需过度干预。若超过5岁仍频繁尿床,建议就医评估是否存在病理因素。日常生活中,可通过限制睡前饮水量、建立规律排尿习惯等方式辅助改善。
家长需避免因尿床责备孩子,以免增加心理负担。夜间唤醒排尿可能打断睡眠周期,长期效果有限。使用防水床垫保护套、鼓励孩子参与更换床单等举措,能减少亲子双方的焦虑。若伴随尿痛、尿频或白天尿失禁,需及时排查泌尿系统或神经系统异常。部分儿童可能需要行为训练或药物辅助治疗,但需严格遵医嘱。耐心等待发育成熟,同时给予积极引导,是帮助孩子度过这一阶段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