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髁部骨折固定手术需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内固定方式、术前需影像学评估明确骨折线走向、术中需解剖复位关节面并恢复下肢力线、术后早期进行非负重功能锻炼、定期复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1.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内固定方式:股骨髁部骨折分为单髁、双髁及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方式包括锁定钢板、拉力螺钉或组合固定。锁定钢板适用于粉碎性骨折,可提供多平面稳定性;单髁骨折可采用拉力螺钉固定,确保关节面平整。术中需避免损伤周围血管神经,固定后需测试膝关节稳定性。
2.术前需影像学评估明确骨折线走向:X线片可初步判断骨折范围,CT三维重建能清晰显示关节面塌陷程度及骨折块移位方向。MRI有助于评估韧带或半月板损伤。影像学结果直接影响手术入路和固定方案,避免术中遗漏隐匿性骨折。
3.术中需解剖复位关节面并恢复下肢力线:通过前外侧或后内侧入路暴露骨折端,优先复位关节面,确保软骨面平整。使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后,植入内固定物。术中需用C型臂透视确认复位效果,同时测量下肢力线,防止内外翻畸形。
4.术后早期进行非负重功能锻炼:麻醉消退后即可开始踝泵运动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2周后逐步增加膝关节被动活动。6周内避免负重,根据愈合情况调整康复计划。早期锻炼可减少关节粘连,促进功能恢复。
5.定期复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术后1、3、6个月复查X线片,评估骨折线模糊程度及内固定位置。若出现延迟愈合,需调整康复方案或考虑辅助治疗。关节僵硬或疼痛持续需进一步处理。
手术前后需严格预防感染,术后密切观察患肢血运及感觉。康复过程中避免暴力活动,饮食需补充蛋白质和钙质。出现发热或切口渗液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