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脑膜外脓肿的发病特点包括起病较隐匿且进展缓慢、多继发于邻近组织感染、头痛为最常见首发症状、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出现较晚、影像学检查对确诊至关重要。具体分析如下:
1.起病较隐匿且进展缓慢:慢性硬脑膜外脓肿初期症状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轻度头痛或低热,容易被忽视。随着时间推移,病情逐渐加重,但进展速度明显慢于急性病例。部分病例在数周甚至数月后才出现明显症状,延误诊断的情况较为常见。脓肿形成过程中,局部炎症反应持续存在,但机体代偿能力可能掩盖部分症状。
2.多继发于邻近组织感染:该病通常由鼻窦炎、中耳炎或颅骨骨髓炎等邻近感染灶直接蔓延引起。感染通过颅骨缝隙或血管通道侵入硬脑膜外间隙,形成局限性脓肿。手术创伤或开放性颅脑损伤也可能成为诱因,但比例较低。邻近感染灶的持续存在是病情迁延不愈的关键因素。
3.头痛为最常见首发症状:绝大多数患者以持续性钝痛或胀痛为主,初期可能局限于脓肿部位,后期可扩散至全脑。头痛程度与脓肿大小及颅内压变化相关,但并非所有病例均出现剧烈头痛。部分患者伴随恶心或呕吐,易被误诊为偏头痛或紧张性头痛。
4.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出现较晚:由于慢性脓肿进展缓慢,脑组织有较长时间代偿,早期常无明确神经功能缺损。随着脓肿增大,可能出现肢体无力、语言障碍或视野缺损等表现。部分病例直至脓肿压迫运动区或语言中枢才被发现,此时病情已较严重。
5.影像学检查对确诊至关重要:CT可见硬脑膜外梭形低密度影伴边缘强化,MRI能更清晰显示脓肿范围及周围脑组织水肿。影像学不仅能明确诊断,还可评估脓肿大小、位置及对邻近结构的压迫程度。反复检查有助于观察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掩盖病情。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循医嘱完成全程抗感染治疗,不可随意停药。定期复查影像学以评估疗效,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密切观察体温、头痛程度及神经功能变化,发现异常立即联系医生。康复阶段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或情绪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