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确实会导致动脉硬化。长期血压升高会对血管壁造成持续性的机械压力,引发血管内皮损伤,这是动脉硬化发生的起始环节。血管内皮的完整性被破坏后,脂质、炎性细胞等物质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最终导致动脉管腔狭窄、弹性下降,甚至完全闭塞。
血压升高时,血流对血管壁的剪切力增大,直接损伤内皮细胞。受损的内皮细胞会释放多种促炎因子和生长因子,吸引单核细胞迁移至内膜下,转化为巨噬细胞并吞噬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形成泡沫细胞。这些病理变化构成动脉硬化的早期病变——脂质条纹。随着病程进展,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胶原纤维增生,最终形成复杂的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可能破裂引发血栓,导致心梗、脑梗等严重事件。高血压还会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促使血管收缩和重构,进一步加速动脉硬化进程。
控制血压是预防动脉硬化的关键措施。定期监测血压,将收缩压维持在140mmHg以下,理想值应低于130mmHg。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钙、镁的摄取,保持适度运动,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已确诊高血压的患者需遵医嘱规律服药,不可自行增减剂量。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时需同步控制血糖和血脂。动脉硬化早期常无症状,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颈动脉超声等血管评估。若出现胸闷、头晕、间歇性跛行等症状,提示可能存在严重血管病变,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