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的症状包括局部剧烈疼痛且活动时加重、患处明显肿胀或皮下淤血、肢体畸形或异常活动、功能障碍无法正常负重或活动、骨折处可能听到骨擦音或感到摩擦感。具体分析如下:
1.局部剧烈疼痛且活动时加重:骨折后由于骨膜及周围软组织撕裂,神经末梢受到刺激会产生尖锐疼痛。疼痛在静止时可能减轻,但轻微移动患肢或触碰受伤部位时疼痛显著加剧。疼痛程度与骨折严重性相关,严重骨折可能出现持续性剧痛甚至引发休克。疼痛部位通常明确指向骨折处,可作为定位诊断依据。
2.患处明显肿胀或皮下淤血:骨折导致骨髓腔及周围血管破裂出血,在组织间隙积聚形成肿胀。肿胀通常在伤后数小时内快速发展,伴有皮肤发紧、发亮的表现。皮下毛细血管破裂会造成淤血,初期呈现紫红色,随时间逐渐变为青黄色。肿胀程度与软组织损伤程度成正比,严重肿胀可能压迫神经血管。
3.肢体畸形或异常活动:完全性骨折时骨骼连续性中断,肌肉牵拉可能导致断端移位,表现为肢体缩短、成角或旋转畸形。在非关节部位出现异常活动是骨折的特征性表现,如长骨骨干骨折时可能出现假关节样活动。畸形程度与暴力作用方向、肌肉牵拉力大小密切相关。
4.功能障碍无法正常负重或活动:骨折后由于骨骼支撑作用丧失和疼痛限制,患肢运动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下肢骨折表现为站立行走困难,上肢骨折则出现抓握、抬举障碍。功能障碍程度与骨折部位有关,关节内骨折比骨干骨折对功能影响更大。主动运动受限的同时,被动运动也会引发剧烈疼痛。
5.骨折处可能听到骨擦音或感到摩擦感:骨折断端相互摩擦时会产生特殊声响或触感,称为骨擦音或骨擦感。这种现象在检查时偶尔可发觉,但不应刻意诱发以免加重损伤。骨擦音的存在可确诊骨折,但阴性结果不能排除骨折可能。伴有血管神经损伤时可能出现远端脉搏减弱或感觉异常。
骨折后应避免随意移动患肢,不当处理可能造成二次损伤。及时固定伤肢并就医检查,延误治疗可能导致畸形愈合或功能障碍。康复期间需遵医嘱逐步进行功能锻炼,过度保护反而影响恢复。注意观察远端血运和感觉变化,出现异常需立即处理。不同部位骨折的护理要求存在差异,需结合具体情况制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