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喜温喜按是怎么回事

胃喜温喜按多由脾胃虚寒、中阳不足、久病体虚、饮食生冷、寒邪直中脾胃等原因引起。具体分析如下:

1.脾胃虚寒:脾胃虚寒是胃喜温喜按常见的原因之一。脾胃阳气不足,寒从内生,使得胃部失去温煦。这类患者通常还伴有胃脘隐痛、呕吐清水、食少腹胀、神疲乏力等症状。其病因多为长期饮食不规律,过食生冷食物,或者先天脾胃阳气虚弱,再加上后天调养不当。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多吃一些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粥等,还可适当食用一些温性的调味料,如生姜、胡椒等,有助于改善脾胃虚寒的状况。

2.中阳不足:中阳不足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人体的中阳犹如天空中的太阳,起着温煦和推动的作用。当中阳不足时,脾胃就像缺乏阳光照耀的土地,变得寒冷而呆滞。患者常表现为胃部冷痛,遇寒加重,喜温喜按,同时可能有大便溏薄、畏寒肢冷等症状。其形成原因可能是年老体弱,阳气渐衰,或者过度劳累,耗伤阳气。日常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可适当进行一些温和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促进阳气的生发。

3.久病体虚:久病之后,人体正气受损,脾胃也不例外。长时间的患病会消耗人体的气血阴阳,脾胃得不到充足的气血滋养,功能逐渐衰退,从而出现胃喜温喜按的情况。患者除了胃部症状外,还可能有面色萎黄、身体消瘦、气短懒言等表现。病因主要是疾病本身对身体的长期消耗。在康复期间,要注重营养的补充,以清淡、富有营养的食物为主,如瘦肉、鱼类、蛋类等,同时要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

4.饮食生冷:过多食用生冷食物是导致胃喜温喜按的一个重要因素。生冷食物如冰淇淋、冷饮、生鱼片等,进入胃部后会损伤胃阳。胃阳受损后,胃部就会出现寒凉不适的感觉,此时就会表现出喜温喜按。这种情况在夏季较为常见,往往贪凉饮冷。为了改善这种状况,要改变饮食习惯,减少生冷食物的摄入,多喝温水,吃一些温热的食物,如热汤面等,让胃部逐渐恢复温暖。

5.寒邪直中脾胃:寒邪直接侵袭脾胃,会使脾胃的阳气被遏。比如在寒冷的天气里,衣着单薄,或者长时间处于寒冷的环境中,寒邪就容易侵入人体。患者会突然出现胃脘部疼痛,疼痛剧烈,喜温喜按,同时可能伴有呕吐、腹泻等症状。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在寒冷的季节和环境中,要及时增添衣物,避免寒邪的侵袭。

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因为熬夜会损伤人体阳气。同时,要保持心情舒畅,情绪波动过大也会影响脾胃的功能。饮食要有节制,避免暴饮暴食,每餐七八分饱为宜。

2025-02-23 浏览 40
相关文章

冬季手脚冰凉怎么回事

杜晓霞 副主任医师  鹤岗市人民医院

冬季手脚冰凉是件让人难受又无助的事情,你会发现不管穿多少衣服手脚的温度都依然是冰...

吃茴香胃疼怎么回事

王东梅 副主任医师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茴香是一种香味比较独特的食材,在北方还是受到大家喜欢的,可是有一部分人会发现,在...

喝冰镇矿泉水胃疼怎么回事

许吉成 副主任医师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

炎热的夏天,酷暑难当,许多人喜欢喝冰镇的饮料或者是矿泉水,从而消暑降温。但是每个...

一饿就胃疼怎么回事

许吉成 副主任医师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很难做到随时随地用餐,尤其是在工作和学习的时候,往往需要按照固...

喝酒胃不舒服是怎么回事

王东梅 副主任医师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酒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饮品,很多人也比较爱好喝酒,即使不爱喝酒的人,日常生...

吃松子胃不舒服怎么回事

云晓静 副主任医师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松子口感香脆,并且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人们茶余饭后都喜欢吃一些,那么有人吃了松子...

吃点东西就胃胀是怎么回事

许吉成 副主任医师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

享受美食本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很多人经常吃点东西就胃胀,吃东西越难受,久而久之...

怀孕初期胃热是怎么回事

王少为 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胃热也就是胃火,一般是爱吃辛辣或者怀孕初期的人容易患上,属于正常现象。那么怀孕初...

胃部按下去痛是怎么回事

许吉成 副主任医师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

胃部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有很多人的饮食都十分不规律,这就...

胃难受说不上来的感觉是怎么回事?

王东梅 副主任医师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很容易会出现胃难受的症状。有些时候还会有胃难...

加载中...

点击加载更多

没有更多了

杏林普康

客服电话:0756-7770907  客服微信:yswx066 客服邮箱:kangpuyun@xinglinpukang.com © 2025, XINGLINPUK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琼ICP备19003116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全国)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医学诊断依据

在线预诊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