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碎石后出现疼痛可采取药物镇痛、局部热敷、调整体位、多饮水、放松心情。具体分析如下:
1.药物镇痛:体外碎石后疼痛多为结石移动或炎症刺激引起,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或解痉药物缓解平滑肌痉挛。疼痛剧烈时需排除输尿管损伤等并发症,避免自行加大药量。药物选择需考虑肾功能状态,合并感染时需联用抗生素。
2.局部热敷:用40℃左右热毛巾敷于腰部或腹部疼痛区域,每次15-20分钟。热敷能扩张局部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输尿管痉挛。注意避免烫伤皮肤,出血倾向或皮肤感觉异常者慎用。热敷期间应观察疼痛变化,持续加重需及时就医。
3.调整体位:根据结石位置采取不同体位,下段结石可尝试倒立体位促进排出。改变体位时动作需缓慢,避免突然扭转腰部。卧床休息时可在膝下垫软枕减轻腰部压力,但需定时翻身预防压疮。体位调整需配合呼吸训练,腹式呼吸可降低腹腔压力。
4.多饮水:每日饮水量保持在2000-3000mL,均匀分配在清醒时段。增加尿量可冲刷尿路帮助碎结石排出,但需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加重肾脏负担。肾功能不全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水量。排尿时注意收集尿液观察碎石排出情况。
5.放松心情:疼痛刺激易引发焦虑情绪,加重肌肉紧张。可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调节自主神经功能,降低疼痛敏感度。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内分泌稳定,促进内源性镇痛物质分泌。突发剧烈疼痛需及时就医排除梗阻。
碎石后两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饮食需限制高草酸、高嘌呤食物。定期复查超声观察排石进度,出现发热、血尿持续加重等情况需立即就诊。记录每日排尿情况及疼痛变化,复诊时提供详细病程记录有助于医生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