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通常可分为全身性水肿和局部性水肿两大类。
全身性水肿是指液体在全身组织间隙中弥漫性分布,常见的原因包括心源性水肿,多由右心衰竭等引起,首先出现在身体低垂部位;肾源性水肿,主要因各种肾脏疾病导致,常从眼睑、颜面开始而延及全身;肝源性水肿,多见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常先出现腹水,后有下肢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多由长期营养缺乏、蛋白丢失性胃肠病等导致;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所致水肿,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其他还有妊娠期水肿、特发性水肿等。局部性水肿则是指液体积聚在身体局部组织间隙,常见于局部炎症、静脉回流受阻、淋巴回流障碍、血管神经性水肿等情况。
水肿还可以根据其发生机制进行分类,如静脉流体静压增高性水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性水肿、淋巴回流障碍性水肿等。不同类型的水肿在临床表现、伴随症状、发展过程等方面都可能存在差异。对于水肿患者,需要仔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以明确水肿的原因和类型,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在临床上,准确判断水肿的分类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预后的评估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了解水肿的分类也有助于提高公众对相关疾病的认识和重视,以便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无论是全身性水肿还是局部性水肿,都可能是身体某些疾病的信号,需要认真对待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