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的护理需注重预防压疮、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膀胱功能、预防关节挛缩、关注心理状态。具体分析如下:
1.预防压疮:脊髓损伤后局部感觉丧失,长期卧床易导致皮肤受压缺血坏死。需定时翻身,每2小时更换体位一次,避免骨突部位持续受压。使用气垫床或减压垫分散压力,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日检查皮肤是否有红肿或破损。营养支持对皮肤修复至关重要,需保证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
2.保持呼吸道通畅:高位脊髓损伤可能影响呼吸肌功能,导致排痰困难。定期拍背辅助排痰,必要时使用雾化吸入稀释痰液。监测血氧饱和度,发现呼吸频率异常或紫绀需及时处理。避免仰卧位时间过长,床头抬高30度减少误吸风险。
3.维持膀胱功能:脊髓损伤常导致神经源性膀胱,易引发尿潴留或感染。采用间歇导尿术,每4-6小时导尿一次,避免长期留置尿管。记录每日尿量及性状,发现浑浊或血尿需警惕感染。定期进行尿动力学检查评估膀胱功能,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
4.预防关节挛缩:长期制动易引发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每日进行被动关节活动,每个关节重复10-15次,动作轻柔缓慢。使用支具或矫形器维持功能位,避免足下垂或腕关节屈曲畸形。早期康复训练可结合电刺激促进肌肉收缩。
5.关注心理状态:突发损伤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影响康复进程。建立信任沟通,耐心倾听诉求,鼓励参与康复计划制定。家属需共同参与心理支持,避免过度保护或忽视。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干预,帮助适应生活变化。
护理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定期复查影像学及实验室指标。根据损伤平面和程度调整护理方案,避免过度活动或制动。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控制钠盐摄入预防水肿。康复训练需循序渐进,避免疲劳或二次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