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扁桃体炎是否需要切除,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发作频率及并发症风险综合评估决定。若反复感染、影响生活质量或引发其他疾病,手术可能是合理选择;若症状轻微且可控,则优先保守治疗。
慢性扁桃体炎是否手术的核心在于权衡利弊。扁桃体作为免疫器官,在儿童期具有防御功能,但反复发炎可能转化为病灶,导致咽痛、发热、口臭等问题,甚至诱发肾炎或风湿热。每年发作超过4-5次,或伴随睡眠呼吸暂停、扁桃体周围脓肿等情况,切除可显著改善症状。现代医学主张个体化评估,结合患者年龄、病史及全身状况。儿童手术需更谨慎,成人若保守治疗无效,低温等离子等微创技术能降低术后出血风险。术后多数患者感染频率明显减少,但需注意免疫代偿机制的存在,并非所有患者都需手术干预。
手术决策需与耳鼻喉科医生充分沟通,明确适应症与禁忌症。术前需检查凝血功能,排除血液疾病或严重基础病。术后两周内避免剧烈运动,以半流食为主,警惕继发性出血。保守治疗期间,加强口腔卫生、适度锻炼可减少发作。部分患者伴随免疫调节异常,需排查潜在病因。无论选择何种方案,定期随访至关重要,尤其儿童需监测生长发育指标。最终目标是通过最小创伤实现最佳疗效,避免过度治疗或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