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检查包括血常规检查、骨髓穿刺与活检、细胞遗传学分析、分子生物学检测、铁代谢相关检查。具体分析如下:
1.血常规检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首先依赖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数量异常。外周血涂片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如红细胞大小不均、粒细胞颗粒减少等。部分病例可见幼稚细胞,但比例通常较低。血常规结果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单独异常不能确诊。
2.骨髓穿刺与活检:骨髓穿刺是确诊的核心手段,通过抽取骨髓液分析细胞形态与比例。骨髓活检观察组织结构,判断造血细胞分布及纤维化程度。典型表现包括病态造血、幼稚细胞增多或环形铁粒幼细胞。活检可补充穿刺的局限性,尤其对干抽或纤维化病例更具价值。
3.细胞遗传学分析:染色体核型检测可发现克隆性异常,如5号、7号或20号染色体缺失或复杂核型。这些异常与疾病分型及预后相关。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能提高检出率,尤其对隐匿性异常。结果正常不能排除诊断,需结合其他指标。
4.分子生物学检测:基因突变筛查如SF3B1、TP53等有助于分型与预后评估。二代测序技术可识别低频突变,辅助鉴别克隆性造血与继发性改变。特定突变如SF3B1与环形铁粒幼细胞亚型高度相关,突变谱对治疗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5.铁代谢相关检查: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等指标评估铁负荷状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常伴铁过载,尤其输血依赖患者。铁染色可观察环形铁粒幼细胞,是分型依据之一。铁代谢异常可能加重造血功能障碍,需定期监测。
检查过程需严格无菌操作,骨髓穿刺后局部压迫止血。结果解读需结合临床表现与其他实验室数据,避免单一指标误判。部分患者需多次检查或动态观察以明确诊断。治疗前完善检查有助于制定个体化方案,随访中定期复查评估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