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可通过临床表现观察、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骨髓穿刺检查进行诊断。具体分析如下:
1.临床表现观察:骨髓炎患者常出现局部红肿热痛、活动受限、皮肤溃烂流脓等症状,伴随发热、乏力等全身反应。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但随着病情发展,疼痛加剧且夜间显著,患处皮肤温度升高,触诊有压痛感。慢性骨髓炎可见窦道形成,反复排出脓液或死骨碎片。
2.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中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沉等指标升高提示感染或炎症。脓液培养可明确致病菌种类,指导抗生素选择。慢性骨髓炎可能伴随贫血或低蛋白血症,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3.影像学检查:X线片早期可能无异常,后期可见骨质破坏、骨膜反应或死骨形成。CT能清晰显示骨质细微变化,MRI对软组织及骨髓水肿敏感,有助于早期诊断。核素骨扫描可发现隐匿性病灶,但特异性较低。
4.病理学检查:通过手术或穿刺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分析,可确认炎症性质及范围。镜下可见炎性细胞浸润、骨坏死或纤维组织增生,慢性病例可见新骨形成。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不典型病例。
5.骨髓穿刺检查:穿刺抽取骨髓液进行涂片或培养,可直接检测病原微生物。适用于血源性骨髓炎或全身感染疑似病例,但操作需严格无菌,避免二次感染。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查综合评估。
诊断骨髓炎需结合多种方法,避免单一检查的局限性。急性期及时干预可减少并发症,慢性病例需长期随访。治疗期间密切监测症状变化,定期复查影像学及实验室指标。饮食需保证营养,避免患处过度负重或外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