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期间流出的血液主要由子宫内膜组织、血液及阴道分泌物混合而成。子宫内膜是子宫内壁的一层组织,每月会增厚以准备迎接可能的受精卵。若未受孕,这层组织会脱落,与血液一同排出体外,形成月经。脱落过程中,子宫内膜中的螺旋动脉破裂出血,与脱落的组织碎片混合,最终经阴道排出。
月经血的成分并非单纯血液,还包含宫颈黏液、阴道上皮细胞及子宫内膜碎片。血液占比约50%,其余为组织液、蛋白质及酶类物质。子宫内膜脱落时,前列腺素释放会引起子宫收缩,帮助排出经血,但也可能导致痛经。经血颜色因氧化程度不同,可能呈现鲜红、暗红或棕褐色,质地也可能带有细小血块或黏稠物,均属正常现象。
月经期间需注意卫生,避免感染。建议每2-4小时更换卫生巾或棉条,长时间不换可能滋生细菌。剧烈运动或过度劳累可能加重不适,可适当休息或热敷缓解腹痛。若经血量过大如每小时浸透一片卫生巾、持续超过7天或伴随严重疼痛、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饮食上避免生冷辛辣,适当补充铁和蛋白质,减少因失血导致的乏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