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和阴虚是中医常见的两种体质类型,主要区别在于阴阳失衡的表现不同。阳虚以阳气不足、功能减退为特征,阴虚则以阴液亏虚、虚热内生为主。两者在症状、调理方法上存在明显差异,需准确辨别才能对症调养。
阳虚主要表现为畏寒怕冷、四肢不温、精神不振,易出现腹泻、尿频、性功能减退等症状。由于阳气推动力不足,身体代谢减缓,常见面色苍白、舌淡胖有齿痕。阴虚则因阴液不足无法制阳,表现为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失眠多梦等虚热症状,舌象多为红瘦少苔。阳虚者需温补阳气,常用肉桂、干姜等药材;阴虚者需滋阴降火,常用麦冬、生地等。
辨别阳虚与阴虚时需注意,部分症状可能重叠,如疲劳、腰膝酸软可能同时出现,但伴随的寒热倾向是关键区分点。长期熬夜或过度劳累可能同时耗伤阴阳,导致阴阳两虚。调理时需避免盲目进补,阳虚者不宜过食寒凉,阴虚者慎用燥热食材。体质复杂者建议咨询中医师,结合舌脉综合判断,制定个性化方案。日常需规律作息,适度运动,避免加重阴阳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