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尿道狭窄可以考虑植入支架治疗,但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适应症和风险。支架植入适用于反复手术失败或无法耐受开放手术的患者,通过机械支撑维持尿道通畅,属于微创治疗选择之一。
尿道支架主要分为临时性和永久性两类。金属网状支架应用较多,通过内镜置入狭窄段,扩张后形成稳定管腔。短期有效率可达70%-90%,但长期可能存在支架移位、尿路刺激或再狭窄等问题。生物可吸收支架是较新选择,能在完成支撑后逐渐降解,减少异物残留风险。选择时需综合考量狭窄长度、位置以及骨盆解剖条件,前列腺部尿道狭窄的支架效果通常优于球膜部。术后需配合定期尿道扩张和抗纤维化药物,以延缓瘢痕增生。
术前必须完善尿动力学和影像学评估,排除活动性感染或膀胱功能异常。糖尿病患者或放疗后狭窄患者需谨慎,组织愈合能力差可能增加并发症概率。支架植入后可能出现血尿、尿急等不适症状,多数2-4周缓解。需每3-6个月复查尿道镜,监测支架覆盖上皮化情况。出现严重支架相关结石或肉芽增生时需手术取出。长期随访数据显示,约30%患者5年内需再次干预,因此支架更适合作为过渡方案而非根治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