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膀胱炎是盆腔或腹部接受放射治疗后,膀胱黏膜因辐射损伤引发的炎症反应。常见于宫颈癌、前列腺癌、直肠癌等放疗后,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血尿及下腹疼痛,严重者可导致膀胱纤维化或挛缩。
放射线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会损伤膀胱黏膜的血管内皮细胞,引发组织缺血、水肿及溃疡。急性期通常在放疗后4-6周出现,表现为黏膜充血和出血;慢性期可能延迟数月甚至数年,与血管闭塞、组织纤维化相关。诊断需结合放疗史、膀胱镜及影像学检查,镜下可见黏膜苍白、毛细血管扩张或溃疡。治疗以对症为主,轻症采用多饮水、碱化尿液,中重度需药物止血、抗炎或高压氧治疗,顽固性出血可能需膀胱灌注或手术干预。
预防放射性膀胱炎需严格控制放疗剂量与范围,采用精准定位技术减少膀胱暴露。治疗期间保持每日饮水量2000ml以上,避免辛辣及刺激性食物。出现血尿时需监测血红蛋白,警惕贫血或感染。长期随访至关重要,慢性病变可能需数年才显现。合并尿路梗阻或反复出血者,应警惕膀胱挛缩或瘘管形成,必要时需泌尿外科介入。患者教育需强调及时报告症状,避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