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乙肝一般需及时就医并遵医嘱治疗、定期复查肝功能与病毒载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饮酒和过度劳累、接种疫苗预防其他肝炎病毒、注意个人卫生防止传染他人。具体分析如下:
1.及时就医并遵医嘱治疗:乙肝治疗需根据病情选择抗病毒药物或保肝药物,早期干预可延缓病情进展。医生会根据病毒复制情况、肝功能指标等制定方案,患者需严格按剂量和时间服药,不可自行停药或换药。部分患者需长期用药以抑制病毒,定期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2.定期复查肝功能与病毒载量:通过血液检查监测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评估肝脏损伤程度。病毒载量检测能反映抗病毒治疗效果,帮助判断是否需要调整用药。通常每3-6个月复查一次,病情稳定后可适当延长间隔。
3.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饮酒和过度劳累:酒精会加重肝脏负担,加速肝纤维化进程。饮食宜清淡,多摄入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高脂食物。规律作息,适度运动,避免熬夜或剧烈劳动,以减轻肝脏代谢压力。
4.接种疫苗预防其他肝炎病毒:乙肝患者免疫力较低,易合并感染甲肝、戊肝等其他肝炎病毒。接种相关疫苗可降低风险,尤其对密切接触者或高危人群更为必要。接种前需咨询医生,确保符合接种条件。
5.注意个人卫生防止传染他人:乙肝病毒通过血液、体液传播,患者应避免共用剃须刀、牙刷等物品。伤口需及时包扎,分泌物妥善处理。性接触时采取防护措施,家庭成员建议筛查抗体并接种疫苗。
乙肝患者需保持良好心态,避免焦虑情绪影响康复。治疗期间出现乏力、黄疸等症状加重应及时就诊。母婴传播阻断措施需在专业指导下完成,新生儿出生后需立即接种免疫球蛋白和疫苗。日常接触如握手、共餐不会传播病毒,无需过度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