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感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密切接触、母婴垂直传播、医源性感染、免疫力低下等途径获得。具体分析如下:
1.飞沫传播:支原体常存在于呼吸道分泌物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病原体随飞沫排出,健康人吸入后可能引发感染。这种传播方式在人群密集或通风不良的环境中更易发生,如学校、医院等场所。支原体肺炎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较为常见,与飞沫传播密切相关。
2.密切接触:与感染者长期共处或直接接触其分泌物,如共用毛巾、餐具等物品,可能导致病原体传播。家庭成员之间、伴侣之间的密切接触是重要传播途径,尤其是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常通过性接触传播。
3.母婴垂直传播:孕妇若感染支原体,可能在分娩过程中通过产道将病原体传给新生儿,导致婴儿出现结膜炎、肺炎等症状。部分情况下,支原体还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增加早产或低体重儿的风险。
4.医源性感染:医疗操作过程中,若器械消毒不彻底或医护人员未严格执行无菌规范,可能导致支原体传播。例如,气管插管、导尿等侵入性操作可能增加感染机会,尤其在免疫力较弱的人群中更需注意防范。
5.免疫力低下:当人体免疫功能受损时,如长期患病、营养不良或使用免疫抑制剂,支原体更容易侵入并繁殖,引发感染。这类人群感染后症状可能更严重,恢复时间较长,需加强防护和监测。
预防支原体感染需注重个人卫生,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孕妇应定期检查以减少母婴传播风险,医疗操作需规范消毒,同时保持良好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