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感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医源性感染、免疫力低下时易感。具体分析如下:
1.飞沫传播:支原体常存在于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中,通过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产生的飞沫传播给周围人群。飞沫在空气中短距离漂浮,被他人吸入后可能导致感染。在密闭或通风不良的环境中,传播风险显著增加。
2.直接接触传播: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如共用毛巾、餐具或亲密行为,可能导致支原体通过黏膜或皮肤微小破损进入人体。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后未及时清洁双手,也可能间接传播病原体。
3.母婴垂直传播:孕妇感染支原体后,病原体可能通过胎盘或产道传给胎儿,导致新生儿感染。分娩过程中,婴儿接触母亲生殖道分泌物是主要传播途径,可能引发肺炎或结膜炎等疾病。
4.医源性感染:医疗操作中若器械消毒不彻底或医护人员未严格执行无菌规范,可能将支原体带入患者体内。例如,气管插管、导尿等侵入性操作可能破坏黏膜屏障,增加感染机会。
5.免疫力低下时易感:长期患病、营养不良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免疫系统功能减弱,难以有效抵御支原体入侵。此时即使接触少量病原体,也可能发展为显性感染。
支原体感染后症状轻重不一,及时就医并遵医嘱治疗是关键。保持个人卫生、避免密切接触感染者、孕期定期筛查可降低风险。医疗场所需严格消毒器械,高危人群应加强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