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芥子起泡是由于其含有的挥发性成分与皮肤接触后产生刺激反应。白芥子中的芥子油苷在水分作用下分解为异硫氰酸酯类物质,这类活性成分能扩张局部毛细血管,增强通透性,导致组织液渗出形成水泡。这种反应本质上是皮肤对化学刺激的防御性炎症表现。
白芥子作为传统中药外敷用药,起泡机制与药理作用密切相关。芥子油苷在酶解后生成的丙烯基异硫氰酸酯具有强烈穿透性,可刺激神经末梢并引发局部充血。当药物持续作用于表皮时,真皮层血管扩张加剧,血浆成分渗入表皮与真皮间隙,形成透明疱液。这种发泡疗法在中医称为天灸,常用于治疗寒湿痹痛,通过人工诱发炎症调动免疫修复。白芥子起泡过程伴随P物质释放,可促进局部微循环和代谢废物清除。
使用白芥子外敷需严格控制时间与浓度,皮肤敏感者可能出现过度反应。敷药后出现灼痛属正常现象,但若疼痛剧烈或水泡过大需立即停用。创面需保持清洁避免感染,溃破后可用无菌纱布保护。孕妇、幼儿及皮肤破损者禁用,糖尿病患者慎防愈合不良。外敷期间忌食辛辣发物,密切观察是否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扩散或呼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