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中耳炎常见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具体分析如下:
1.肺炎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是小儿急性中耳炎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具有较强的侵袭力,易引发中耳黏膜充血、肿胀及渗出。该菌可通过鼻咽部定植后经咽鼓管侵入中耳,导致急性炎症反应,临床表现为耳痛、发热及听力下降。部分菌株可能对常用抗生素产生耐药性,需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方案。
2.流感嗜血杆菌:流感嗜血杆菌是儿童中耳炎的重要病原体,尤其多见于未接种相关疫苗的患儿。该菌可分泌多种毒素破坏中耳黏膜屏障,引发化脓性炎症。典型症状包括耳内胀痛、鼓膜充血及耳漏,部分患儿可能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早期规范使用敏感抗生素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
3.卡他莫拉菌:卡他莫拉菌常与流感嗜血杆菌混合感染,多见于低龄儿童。该菌可产生β-内酰胺酶,导致对部分青霉素类抗生素耐药。感染后中耳分泌物多呈黏液脓性,鼓膜可能穿孔。临床治疗需结合细菌培养结果选择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或大环内酯类药物。
4.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或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的患儿。该菌可形成生物膜,增加治疗难度。典型表现为剧烈耳痛、鼓膜膨隆及脓性分泌物,严重者可引发乳突炎等并发症。治疗需选用耐酶青霉素或万古霉素类药物,必要时行鼓膜切开引流。
5.化脓性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感染多继发于急性咽炎或扁桃体炎,通过淋巴或血行播散至中耳。该菌可产生溶血毒素,导致黏膜广泛充血及组织坏死。患儿常突发高热、耳痛剧烈,鼓膜检查可见明显充血及脓液积聚。青霉素仍是首选药物,疗程需足量以避免复发。
急性中耳炎患儿应避免用力擤鼻或呛水,保持耳道干燥。发热期间需监测体温变化,及时补充水分。抗生素使用需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增减剂量。如出现耳后红肿、剧烈头痛或持续高热,应立即就医排除并发症。哺乳期婴儿喂奶时宜保持头高位,减少反流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