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进水通常不会直接引起中耳炎,但可能增加感染风险。中耳炎主要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发,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后,病原体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外耳道进水后,若未及时清理,可能破坏外耳道皮肤屏障,导致外耳道炎,但水本身难以穿过完整鼓膜进入中耳。只有当鼓膜存在穿孔或咽鼓管功能异常时,水才可能间接影响中耳环境。
中耳与外耳之间由鼓膜分隔,健康状态下鼓膜能有效阻挡水分进入中耳腔。游泳或洗头时进水,多数存留于外耳道,通过倾斜头部单脚跳跃可排出。若水质不洁或外耳道有损伤,可能引发外耳道炎,表现为耳痛、瘙痒或分泌物增多。中耳炎典型症状为耳闷、听力下降、耳痛伴发热,儿童更易发病,因咽鼓管短平,病原体易逆行感染。反复发作的中耳炎需排查是否存在解剖结构异常或免疫功能障碍。
预防耳部感染需保持耳道干燥,游泳时可使用防水耳塞。进水后勿用棉签深掏,避免损伤皮肤或将耵聍推向深处。出现耳痛、流脓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滴药。感冒期间避免用力擤鼻,防止病原体经咽鼓管扩散。儿童喂奶时保持头部抬高,减少呛奶导致的中耳感染风险。慢性中耳炎患者需定期复查听力与鼓膜状况,必要时接受手术治疗修复穿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