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自身或周围环境旋转、晃动或不稳定的错觉。引起眩晕症的原因多样,主要涉及前庭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或全身性疾病。
眩晕症的病因可分为外周性和中枢性两大类。外周性眩晕多由内耳前庭系统病变引起,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等。耳石症是由于耳石脱落刺激半规管引发短暂眩晕;梅尼埃病与内淋巴积水有关,伴随耳鸣和听力下降;前庭神经炎则因病毒感染导致前庭功能急性障碍。中枢性眩晕通常与脑干、小脑或大脑病变相关,如脑卒中、多发性硬化、肿瘤或偏头痛相关性眩晕。全身性疾病如低血压、贫血、低血糖或药物副作用也可能诱发眩晕。
出现眩晕症状时,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避免延误治疗。急性发作期间应保持静止,防止跌倒或意外伤害。避免突然转头或快速改变体位,减少咖啡因和酒精摄入。长期或反复眩晕需完善前庭功能检查、影像学评估及血液检测。部分眩晕症可通过前庭康复训练或药物治疗改善,但中枢性眩晕需针对原发病处理。日常注意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及控制慢性病,有助于降低眩晕发作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