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蛲虫病常见症状表现为肛门及会阴部瘙痒、夜间睡眠不安或磨牙、食欲减退伴轻度腹痛、外阴红肿或分泌物增多女童多见、粪便或肛周可见白色线状虫体。具体分析如下:
1.肛门及会阴部瘙痒:蛲虫成虫夜间在肛周产卵时会刺激局部皮肤,引发持续性瘙痒感,搔抓可能导致皮肤破损或继发感染。瘙痒以夜间为著,部分患儿白天也会出现坐立不安的表现。长期搔抓可能形成局部色素沉着或湿疹样改变。
2.夜间睡眠不安或磨牙:虫体活动造成的机械刺激可能干扰神经系统,表现为频繁翻身、夜惊或磨牙现象。睡眠质量下降可能间接导致白天注意力不集中,但需排除其他睡眠障碍因素。磨牙症状在驱虫治疗后通常可自行缓解。
3.食欲减退伴轻度腹痛:虫体寄生肠道可能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出现间歇性脐周隐痛,疼痛无固定时间规律。部分患儿伴随恶心、腹胀等非特异性症状,但很少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腹痛程度与感染虫体数量呈正相关。
4.外阴红肿或分泌物增多:雌虫误入阴道可能导致机械性刺激,女童多见外阴炎表现,包括黏膜充血、异常分泌物等。严重者可能并发尿路刺激症状,但细菌培养通常无致病菌生长。该症状需与普通妇科炎症鉴别。
5.粪便或肛周可见白色线状虫体:成虫体长约1cm,呈乳白色线头状,夜间或清晨在肛门皱襞处较易发现。粪便中虫体多呈蜷曲状,需与食物残渣区分。透明胶纸法采集肛周样本镜检可提高虫卵检出率。
蛲虫病具有家庭聚集性特点,确诊后需全家共同防治。贴身衣物需沸水烫洗,指甲修剪避免藏匿虫卵。治疗期间避免搔抓肛门,防止自身重复感染。幼儿园等集体机构发现病例应开展环境消杀。驱虫药物需按体重规范使用,间隔两周重复给药以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