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在中医理论中归属于脾脏。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唇的状态直接反映脾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唇色、润燥、形态等表现可判断脾的虚实寒热,是中医望诊的重要依据之一。
中医认为唇与脾的关系密切,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功能正常时,唇色红润有光泽;脾虚则唇色淡白无华,甚至干裂;脾热可能导致唇色深红或口唇糜烂。唇与胃经、肝经也有联系。足阳明胃经环绕口唇,肝主疏泄,情绪不畅可能引发唇部异常,如肝郁化火可见口唇红肿。临床常通过调理脾胃、疏肝解郁改善唇部问题,如四君子汤补脾,逍遥散调肝。
观察唇部时需结合整体辨证。唇色变化可能受气候、饮食、情绪等影响,需排除外部因素。脾虚者避免生冷油腻,脾热者忌辛辣燥热。治疗唇部问题不可孤立看待,需综合舌脉、二便等症状判断病机。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如长期唇部异常需排除现代医学疾病,如贫血、过敏等。中医调理唇病强调标本兼顾,既改善局部症状,更注重恢复脏腑功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