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感染确实可能引起尿蛋白升高。当病原体侵入泌尿系统引发炎症时,肾脏或尿路黏膜可能受到损伤,导致蛋白质异常漏出至尿液中,从而出现尿蛋白阳性或水平升高的情况。
泌尿系感染导致尿蛋白升高的机制主要与炎症反应相关。细菌或病毒侵袭尿路上皮后,局部组织会释放炎性因子,增加血管通透性,使蛋白质更容易透过肾小球滤过膜或受损的尿路黏膜进入尿液。例如,肾盂肾炎可能直接累及肾实质,造成肾小球或肾小管功能暂时性异常,引发轻度至中度蛋白尿。膀胱炎或尿道炎也可能因黏膜充血、糜烂导致少量蛋白渗出。感染还可能诱发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脏,进一步加重蛋白漏出。多数情况下,感染控制后尿蛋白可逐渐恢复正常,但若反复感染或治疗不及时,可能发展为持续性蛋白尿,甚至影响肾功能。
出现尿蛋白升高时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泌尿系感染通常伴随尿频、尿急、尿痛或发热等症状,尿常规中除蛋白外,白细胞、细菌数等也会异常。需与慢性肾病、糖尿病肾病等非感染性蛋白尿鉴别,避免误诊。治疗应以抗感染为主,同时监测尿蛋白变化。若感染治愈后蛋白尿持续存在,需进一步检查肾功能或影像学评估。日常需注意多饮水、保持卫生,预防感染复发,并避免自行使用可能加重肾脏负担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