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确实可能导致血小板降低,这种情况被称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孕期血小板减少是相对常见的现象,多数属于生理性变化,与妊娠本身相关,但少数情况下也可能由病理性因素引起。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通常发生在孕中晚期,主要与血液稀释、血小板消耗增加或免疫功能变化有关。孕妇血容量增加约50%,但血小板生成速度可能跟不上需求,导致相对性减少。胎盘循环中血小板的活化与清除加速,也可能促使数值下降。大多数情况下,血小板计数轻度降低如100-150×10⁹/L且无出血倾向,属于良性过程,分娩后自行恢复。但若血小板低于100×10⁹/L或伴随其他症状如瘀斑、牙龈出血,需警惕病理性原因,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或HELLP综合征,需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
孕期发现血小板减少时,应定期监测血常规,尤其孕晚期需密切观察数值变化。避免服用影响血小板的药物如阿司匹林,防止外伤或剧烈运动以减少出血风险。若血小板显著降低如<50×10⁹/L或合并其他异常,需由血液科或产科专家评估,必要时采取干预措施,如免疫球蛋白治疗或提前分娩计划。饮食上可适当补充富含铁和维生素B12的食物,但无需盲目使用升血小板药物。最终目标是保障母婴安全,多数生理性减少无需过度干预,但病理性情况需及时处理以避免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