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可能导致尿蛋白出现。尿路感染时,细菌侵入泌尿系统引发炎症反应,可能损伤肾小球或肾小管,导致蛋白质漏入尿液。感染引起的发热、脱水或应激反应也可能暂时增加尿蛋白。但尿蛋白的出现通常是一过性的,随着感染控制会逐渐消失。
尿路感染引发尿蛋白的机制与炎症程度密切相关。细菌感染刺激免疫系统释放炎性因子,增加肾小球通透性,使本应被滤过的蛋白质进入尿液。若感染波及肾脏如肾盂肾炎,肾实质受损可能加重蛋白尿。部分患者因排尿疼痛减少饮水,导致尿液浓缩,也可能使尿蛋白检测呈假阳性。但单纯性下尿路感染如膀胱炎较少引起显著尿蛋白,需警惕是否存在原有肾脏疾病或并发症。
出现尿蛋白时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尿路感染患者应进行尿常规、尿培养及肾功能检查,明确感染类型和肾脏是否受累。若尿蛋白持续存在或伴随水肿、高血压,需排查慢性肾病、糖尿病肾病等原发病。治疗期间需足量饮水、避免憋尿,抗生素疗程需完整以防复发。避免自行服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或部分抗生素。孕妇、老年人或糖尿病患者更需密切监测,因尿路感染可能诱发严重并发症。及时就医和规范治疗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