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入盆的判断依据包括腹部形状变化、呼吸和胃口改善、尿频加重、胎动位置下移、骨盆压迫感增强。具体分析如下:
1.腹部形状变化:入盆后子宫位置下降,腹部外观从圆润的西瓜形变为上窄下宽的柚子形,肚脐周围可能出现凹陷。触诊时医生可发现胎头固定于骨盆入口,推动胎头时活动度减小。
2.呼吸和胃口改善:胎头进入骨盆后,子宫对膈肌和胃部的压迫减轻,孕妇常感觉呼吸更顺畅,饭后饱胀感缓解。但需注意部分孕妇因个体差异可能感受不明显。
3.尿频加重:胎头压迫膀胱导致储尿空间减少,排尿次数显著增加,尤其夜间更为明显。部分孕妇可能出现咳嗽或打喷嚏时的漏尿现象,但需与泌尿系统感染区分。
4.胎动位置下移:胎儿肢体活动多集中在肚脐下方或耻骨附近,踢踹动作可能减少,但躯干转动仍可感知。若胎动突然减少或消失需立即就医。
5.骨盆压迫感增强:行走时可能感觉髋关节酸胀,久坐后起身困难,部分孕妇出现耻骨联合疼痛或大腿根部牵拉感,这与胎头下降压迫神经和韧带有关。
胎儿入盆后需关注临产征兆,如规律宫缩或破水。避免长时间站立或提重物,睡眠时可用枕头垫高腿部缓解不适。饮食宜少食多餐,定期产检确认胎头位置及宫颈条件。出现异常腹痛或出血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