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别阴虚阳虚主要从症状表现入手。阴虚以热象为主,如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阳虚以寒象为主,如畏寒肢冷、精神不振。两者本质区别在于阴阳失衡方向不同,需结合具体体征综合判断。
阴虚常见口干咽燥、夜间出汗、舌红少苔,多因津液耗损或虚火内生。观察手掌心、脚心是否发热,午后是否面部潮红,可辅助判断。阳虚则多见面色苍白、小便清长、舌淡胖有齿痕,多因阳气不足或寒邪侵袭。注意是否常年四肢不暖,稍受凉即腹泻,这类情况多属阳虚。部分人群可能阴阳两虚,症状交错出现,需仔细鉴别。
辨别时需避免单一症状定论。例如失眠可能因阴虚火旺,也可能因阳虚心神不守。舌象与脉象需结合观察,阴虚者脉细数,阳虚者脉沉迟。长期用药或慢性病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建议记录日常体征变化。饮食偏好、季节变化对体质有影响,冬季阳虚症状加重,夏季阴虚更易显现。若自行调理无效或症状复杂,应及时就医辨证,避免误判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