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遗精通常发生在12至18岁之间,是男性生殖系统发育成熟的自然表现。这一现象标志着睾丸开始产生精子,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促使精液在睡眠中不自主排出。具体出现时间因人而异,与遗传、营养、环境等因素相关,多数男性在14至16岁首次经历。
遗精是青春期第二性征发育的重要标志,与阴毛生长、变声等变化同步出现。睡眠中发生的遗精称为梦遗,清醒状态下则称为滑精。现代医学认为,每月1至2次遗精属于正常生理现象,频繁遗精可能与过度疲劳、内裤过紧或生殖系统炎症有关。80%以上的男性在青春期有过遗精体验,这是精囊充满后自然溢出的结果,不必过度担忧。
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减少频繁遗精。避免接触刺激性内容,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内裤,睡前减少饮水量。若伴随疼痛、尿道分泌物或每周超过3次遗精,需及时就医排除前列腺炎等疾病。注意清洁卫生,遗精后及时更换内裤并用温水清洗。家长应正确引导青少年认识这一生理现象,消除不必要的羞耻感或焦虑情绪。均衡饮食中适当增加锌、镁等微量元素,对生殖系统健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