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异物主要包括昆虫类、植物类、非生物类、医源性异物以及耵聍栓塞。具体分析如下:
1.昆虫类:外耳道昆虫异物多见于飞虫或爬虫进入耳道,如蚊子、蟑螂等。昆虫在耳道内活动可能引起剧烈疼痛、耳鸣或眩晕,甚至损伤鼓膜。处理时需先使用油类或麻醉剂使其窒息,再用器械取出,避免盲目操作导致二次伤害。
2.植物类:常见于儿童将豆类、种子或果核塞入耳道。植物类异物可能因吸收耳道分泌物膨胀,压迫外耳道皮肤,引发炎症或感染。需及时用钩状器械取出,若已膨胀可先用酒精脱水缩小体积再处理。
3.非生物类:包括小玩具、石子、塑料珠等,多因人为塞入导致。此类异物可能长期滞留,刺激外耳道皮肤或阻塞听力。需根据异物形状和位置选择镊子或吸引器取出,尖锐异物需谨慎避免划伤耳道。
4.医源性异物:如棉签头、纱布纤维等,因清理耳道时遗留。医源性异物可能附着于耳道壁,引发瘙痒或感染。需用生理盐水冲洗或精细器械夹取,避免强行剥离造成损伤。
5.耵聍栓塞:外耳道耵聍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形成硬块,阻塞耳道。可能导致听力下降、耳闷或疼痛。可用耵聍软化剂浸泡后冲洗或器械取出,避免用力掏挖加重堵塞。
处理外耳道异物时需保持冷静,避免自行掏挖导致异物深入或损伤鼓膜。若异物难以取出或伴随出血、流脓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日常避免将细小物品放入耳道,清理耵聍时动作轻柔,减少异物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