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灌肠常用药物包括蒙脱石散、益生菌制剂、黄连素溶液、生理盐水、中药灌肠方。具体分析如下:
1.蒙脱石散:蒙脱石散具有吸附毒素和保护肠黏膜的作用,能有效缓解腹泻症状。灌肠时将药物与温水混合成悬浮液,通过直肠给药可直接作用于肠道病变部位。该药物不被人体吸收,安全性高,适用于各年龄段患儿。使用时需注意药物浓度,避免过高导致便秘。
2.益生菌制剂:益生菌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抑制致病菌生长。灌肠给药可使活菌直达肠道,提高定植效率。常用制剂包括双歧杆菌、乳酸菌等,需避免与抗菌药物同时使用。灌肠液温度应接近体温,以保持菌群活性。
3.黄连素溶液:黄连素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对细菌性腹泻效果显著。灌肠时稀释成适宜浓度,避免刺激肠黏膜。该药物可能引起轻微肠道不适,需观察患儿反应。不宜长期使用,以免影响肠道正常功能。
4.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灌肠主要用于清洁肠道和补充水分,适用于轻度脱水患儿。能稀释肠道内毒素,减少黏膜刺激。操作时需控制灌入量和速度,防止电解质紊乱。可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增强疗效。
5.中药灌肠方:根据证型选用不同组方,如葛根芩连汤加减具有清热燥湿功效。煎煮后滤渣取液,温度保持在37℃左右。中药灌肠需辨证施治,避免滥用。部分患儿可能对药物成分敏感,需密切观察反应。
灌肠操作前需评估患儿状况,严格消毒器械。药物浓度和温度需适宜,灌入速度宜缓慢。观察有无腹痛、出血等异常反应,及时调整方案。灌肠后保持体位,促进药物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