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瓣膜是一种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指尿道内存在异常的组织皱襞或膜状结构,可能阻碍尿液正常排出。这类结构多位于后尿道,常见于男性婴幼儿,是导致下尿路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
尿道瓣膜的成因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在胎儿期尿道形成过程中,某些组织未正常退化或残留,形成阻碍尿流的瓣膜结构。根据位置和形态可分为前尿道瓣膜与后尿道瓣膜,后者更为常见。症状因梗阻程度而异,轻者可能无明显表现,重者会出现排尿困难、尿线细弱、尿频尿急,甚至引发肾积水、膀胱功能损伤或反复尿路感染。新生儿若出现排尿哭闹、腹部膨隆或生长发育迟缓,需警惕此病。诊断主要依靠超声、膀胱尿道造影或尿道镜检查。
发现尿道瓣膜需及时就医评估,避免延误治疗导致肾功能不可逆损害。治疗以手术切除瓣膜为主,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术后需定期随访泌尿系统功能,监测排尿情况与肾脏形态。日常生活中需注意观察排尿异常迹象,如尿流中断、夜间遗尿等,婴幼儿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尿液浑浊时应排查感染可能。孕期超声检查若提示胎儿肾盂扩张或膀胱异常,出生后需进一步检查尿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