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可分为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真菌性肺炎以及吸入性肺炎。具体分析如下:
1.细菌性肺炎: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症状表现为高热、咳嗽伴脓痰,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治疗以抗生素为主,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药物。病情进展较快,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需及时干预。
2.病毒性肺炎:多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或流感病毒导致。起病较缓,初期症状类似感冒,逐渐出现喘息和呼吸困难。肺部影像学显示间质性改变。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重症需氧疗或机械通气。预防重点在于接种疫苗和避免交叉感染。
3.支原体肺炎:病原体为肺炎支原体,多见于学龄儿童。表现为持续性干咳、低热,肺部体征较轻但影像学可见斑片状阴影。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首选,疗程需足量。部分病例可能合并肺外表现如皮疹或关节炎。
4.真菌性肺炎:常见于免疫力低下患儿,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病原体以 白假丝酵母菌为主,症状隐匿且易被忽视。诊断依赖痰培养或组织病理,治疗需长期应用抗真菌药物。预后与基础疾病密切相关。
5.吸入性肺炎:因误吸食物、胃内容物或异物导致。急性期可出现呛咳和发绀,慢性反复吸入可能引发肺纤维化。治疗需清除异物并控制感染,严重者需支气管镜干预。预防重点在于调整喂养姿势和加强护理。
患儿出现呼吸急促或精神萎靡需立即就医,避免自行用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营养支持以增强抵抗力。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体温和呼吸频率。定期随访确保彻底康复,减少后遗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