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滞针是指在行针或留针过程中,针体在体内出现捻转、提插困难的现象。滞针多因操作不当、患者紧张或局部肌肉痉挛导致,需及时处理以避免不适或损伤。
滞针常见原因包括手法不熟练、进针过快过猛,导致针体与肌肉纤维缠绕;患者情绪紧张,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留针时间过长,针体被组织固定。针刺部位选择不当,如肌腱、韧带等致密组织也易引发滞针。处理时需保持冷静,首先安抚患者情绪,指导放松肌肉。若因单向捻转导致缠绕,可反向轻轻捻转针体,缓慢退出;若因肌肉痉挛,可在局部按摩或艾灸,待松弛后起针。切忌强行拔针,以免造成组织损伤或断针。
注意事项方面,操作前需检查针具是否完好,避免使用弯曲或锈蚀的针。进针时手法宜轻柔,避免大幅度提插捻转。对初次接受针灸或精神紧张者,需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留针期间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出现滞针及时处理。若处理无效或针体断裂,需借助外科手段取出。针灸后注意局部护理,避免感染。熟练掌握解剖知识,避开血管、神经密集区域,可有效减少滞针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