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具有一定的缓解气滞血瘀的作用。传统中医认为,芥子性温味辛,归肺、胃经,具有温中散寒、行气化痰、通络止痛的功效,对于因寒凝或气滞导致的血瘀症状有一定改善效果。其辛散之力能促进气血运行,化解局部瘀堵,常被用于胸胁胀痛、关节痹痛等气滞血瘀相关病症。
在中医理论中,气滞血瘀多因情志不畅、寒邪侵袭或外伤等因素导致气血运行受阻。芥子所含的硫苷类成分在体内水解后产生异硫氰酸酯,能刺激局部血液循环,配合其他活血药材如川芎、当归使用时效果更佳。临床常用于寒性咳喘、胃脘冷痛等伴有瘀血阻滞的证型。外敷芥子可制成膏药,通过皮肤渗透刺激穴位,缓解肌肉僵硬或关节肿痛。现代研究也发现,芥子提取物具有抗炎和轻微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间接印证了其行气散结的传统功效。
使用芥子需注意体质辨证。阴虚火旺或实热证者忌用,以免辛温之性加重口干、便秘等症状。外敷可能出现皮肤灼热感,需控制敷贴时间,避免起泡。孕妇、消化道溃疡患者慎用内服。芥子不宜与蜂蜜同食,传统认为两者性味相克。药用量一般3-9克,超量可能引起恶心呕吐。建议在医师指导下配伍使用,气滞血瘀严重者需结合桃仁、红花等强力活血药,单味芥子效果有限。储存时需防潮以防发霉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