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损伤确实存在恶化的可能性。多种因素可能导致听力损伤程度加重,包括持续暴露于噪音环境、耳部感染未及时治疗、年龄增长带来的自然退化,以及某些药物的耳毒性副作用等。早期干预和科学管理是延缓恶化的关键。
听力损伤的恶化机制复杂多样。长期接触85分贝以上的噪音会持续破坏内耳毛细胞,这种损伤具有累积效应。中耳炎等炎症若反复发作,可能引发鼓膜穿孔或听骨链粘连,导致传导性聋加重。老年性聋则与耳蜗血管萎缩、听觉神经退化相关,进展速度因人而异。突发性耳聋患者若未在72小时内接受激素或扩血管治疗,部分病例可能发展为永久性听力损失。梅尼埃病等内耳疾病引起的波动性听力下降,随发作次数增加可能逐步恶化。某些化疗药物和抗生素的耳毒性会直接损伤耳蜗细胞,且这种损害通常不可逆。
预防听力恶化需多管齐下。职业噪音暴露者应严格使用降噪耳塞并定期进行纯音测听监测。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有助于延缓血管性听力下降。避免使用棉签等物品掏耳,防止外耳道损伤或耵聍栓塞。游泳或洗头时注意防水,减少中耳炎风险。突发耳鸣或听力骤降需立即就医,错过黄金治疗期可能造成不可逆损伤。婴幼儿需按时完成听力筛查,先天性耳聋患儿在6月龄前干预可获得最佳语言发育效果。助听器或人工耳蜗使用者需定期调试设备,避免过度放大声音造成二次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