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检查包括骨密度检测、X线检查、血液生化指标、尿钙检测、定量超声检查。具体分析如下:
1.骨密度检测: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或定量CT测量骨骼矿物质含量,评估骨质流失程度。腰椎和髋部是常用检测部位,结果以T值和Z值表示,T值低于-2.5可诊断为骨质疏松。该方法无创且精准,是诊断的金标准,但需注意设备差异可能影响结果。
2.X线检查:普通X线片可观察骨折或骨质稀疏,但灵敏度较低,通常在骨质流失30%以上才能显现。适用于疑似骨折或结构异常的初步筛查,无法早期诊断骨质疏松。胸腰椎侧位片常用于评估椎体变形,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3.血液生化指标:检测血钙、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反映骨代谢状态。骨形成标志物如骨钙素、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以及骨吸收标志物如β-胶原降解产物,可评估骨转换速率。需空腹采血,结果受饮食和昼夜节律影响。
4.尿钙检测:通过24小时尿钙排泄量判断钙代谢异常。尿钙过高可能与骨流失加速有关,但需排除肾脏疾病或维生素D缺乏等因素干扰。检测前需规范收集尿液,避免高钙饮食影响结果。
5.定量超声检查:利用超声波测量跟骨或胫骨等部位的骨密度和弹性,无辐射且操作简便。适用于筛查和随访,但精度低于双能X线,不能作为确诊依据。结果受软组织厚度和检测部位影响。
检查前需停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避免剧烈运动。孕妇或近期接受放射性检查者需告知医生。部分项目需空腹或特殊准备,遵循医嘱确保准确性。结果解读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避免单一指标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