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作为一味常用中药,整体安全性较高,但少数情况下可能引起药疹等过敏反应。虽然发生率较低,但临床确有相关病例报道,尤其对过敏体质者需提高警惕。
黄芪引起药疹的机制主要与个体特异性体质相关。中药成分中的蛋白质、多糖等大分子物质可能成为致敏原,刺激机体产生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部分黄芪甲苷等活性成分可能通过激活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导致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或荨麻疹样改变。过敏反应多发生在用药后24-48小时内,表现为皮肤瘙痒、局部肿胀,严重者可出现喉头水肿等全身症状。黄芪常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此时需鉴别是单味药还是复方制剂引发的过敏。
使用黄芪前应详细询问过敏史,首次用药建议从小剂量开始。服药期间避免进食海鲜、辛辣等易致敏食物。出现皮肤瘙痒或红疹应立即停用,并用金银花、甘草等清热解毒中药煎汤外洗。既往有药物过敏史者,可提前进行皮肤斑贴试验。需特别注意,注射用黄芪多糖制剂比口服制剂更易引发过敏反应,使用时应严格遵循医嘱。孕妇及婴幼儿等特殊人群用药前需咨询中医师,避免自行配伍西药抗过敏药物掩盖症状。储存时注意防潮霉变,霉变药材可能加重过敏风险。